更新观念 合理备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作者:王浩 来源: 日期:2015/11/25 15:46:55 人气:25 |
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终生持续发展、活泼主动发展、个性特长发展作为了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的课堂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不同的学习方式及其效果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如下图):?xml:namespace> 注:通过阅读,学习者能记住10﹪;通过听讲,学习者能记住20﹪;通过阅读和观察,学习者能记住30﹪;通过听讲和观察,学习者能记住50﹪;通过理解之后的表述,学习者能记住 75﹪;通过理解之后的实践,学习者能记住 90﹪。 这就要求我们得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同时还得完成三个转变。①以学生为本,从过去以老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从过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转化为激发学生的潜力;③从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化为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培养。 这需要在备课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状态,心理素质;掌握教材,制定明确学习目标;认真安排课堂。同时也离不开反复的推敲、多次的否定、数次的实践。 一、认真研究教材,理解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与情感目标。这要求我们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体会编者意图,掌握该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明白新课程理念如何贯彻;认真研究高考题,了解出题者的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关联、学生得失分的情况,明白课程目标如何考察;听取有一定经验、对学情、教情比较了解的老师提出的指导性的意见,明白课程目标如何实施;也可以借助网络、教辅资料,但一定要消化吸收,不能照搬照抄。 二、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明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编制好必要的知识回顾提纲和预习提示及其预习设问。比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前,先抽查两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发现他们知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那些,却不能准确的用数学语言表述。我就在课件中制作了两圆的位置关系的动画片,指导这两位同学抓住两个关键点:外切、内切的条件,结合动画片去分析其余几种位置关系与外切、内切的关系,得出对应条件。同时安排其中一位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充分了解同学们的基础,结合对教材的理解,明确学生需要哪些外围知识,制定好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把握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我们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合理安排课堂。1.我认为为课堂的准备重点应放在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比如我在准备《函数的表示法》时,将重点放在图表法上,主要基于这几点:①解析法出现的频率高,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易掌握;②图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见工具,而中等水平的学生却少用或用不好;③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学生在多个知识领域都需要应用的思想之一;④遵循了学生从直观到理性的认知规律.2.还有就是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这也是我们在备课时思考的重点之一。比如我在准备《指数函数》时,从国际象棋中著名的麦粒问题入手,去吸引学生;从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前面所学的函数模型比较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准备《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考虑到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理解可能不到位,我就引导他们先从不垂直入手去探究;有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但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差的特点,我就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探究更加简化的条件,在课堂上预留大量的时间让其探究、交流、讨论,使其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养成遇事深思的习惯。3.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我在准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时,认真分析教材后,结合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研究定义后马上就给出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及其值域,把教材中的求三角函数值的两种方法放到了下一节课,这样既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所缓冲,又遵循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及时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比如我在准备《几种函数的增长模型》时,教材上对数据的处理仅仅借助了EXCEL软件,学生就很棘手,我就把《数列与差分》的知识适当插入,结合单调性,学生就很容易处理了。 四、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从《微格教育论》来看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我的高中化学老师曾经说过,为了给我们上好每一堂课,在哪儿该幽默一下都备在教案中。但现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给课堂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各个流程的安排,又要注意课堂上的弹性教学。所以我在每一节课的导学案中例题、变式训练均按“361”高效课堂模式分成“难、中等、一般”三个层次,每层次两个练习;将学生也分成了“优、中、一般”三层,每层学生去完成他所对应层级及以下层级的练习的交流、探究和展示。学生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主动参与的激情得到调动、积极探究热情易于点燃,不仅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课堂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也能得到较有效的控制。 五、教师的精心评价与点拨是课堂得到升华的助推剂。常言道:“编筐织娄,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老师的评价与点拨既可以将学生分散的知识集中、归纳,又可以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局部到整体,由个别规律到一般规律的升华。而我们的课堂的主动权却交给了学生。故在每一堂课之前,我都要结合教材、学情、导学案,预设学生课堂上的多种结果(自我小结),设计多个归纳小结的着眼点。如我在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前,先预设,若学生理解了“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我就只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改进和指导;若学生理解不了,我就把每一句话细化分析,认真示范,并在图形上添上辅助线注明。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当然在有些起前后关联的课更应注意激励学生不断向新的高度攀登。 上面我仅从五个层面谈了谈怎样去准备一堂课,大家都明白无论哪个层面的准备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使我们的课真正成为了①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学;②让课堂充满活力,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③注重三维目标的实施与完成;④注重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⑤注重预设与生成;⑥注重学生差异。而一堂生动的、学生喜欢的、有很大收获的课,更需要我们从向学生倾注爱的角度出发,去准备、去引导。在实践中去伪存真,大浪淘沙般淘出真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