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性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3/1 9:26:39 人气:83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性研究

苟晓兰

摘要:整本书阅读应当属于教学行为,需要计划和设计教学过程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在教学中重视激趣、过程监管与整体规划。针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必读名著12部,推荐阅读名著24部中的一些书目,笔者提出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旨在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兴趣;计划;专题;活动

“读整本书”是新概念吗?不是。早在 《论语》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这大概是关于读整本书最原始的记录了。“四书”“五经”是历代士人必读的整本书,朱熹还专门写过《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这种指导读整本书的文章。唐宋以后盛行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也是韵律和谐、内容统一的整本书。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一个漫长的阶段都在坚持整本书阅读。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后,单篇范例教学和现代语体文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传统的语文教材被颠覆。当语文教学走到现代,有识之士又开始呼吁整本书阅读要走到前台来。

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读整本的书”的观点。叶圣陶曾说:“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省市中考命题开始考查名著阅读后,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始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内容。世上好书太多,学生读不过来。守住语文学科本质,必读书籍整本书阅读的边界就清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必读书籍主要指《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涉及的经典,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必读名著12部,推荐阅读名著24部。 名著阅读只要纳入语文教学中来,就应当属于教学行为,而非单纯的自由阅读行为。既然是教学行为,那就需要计划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笔者今天讲的整本书阅读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必读名著12部,推荐阅读名著24部来说的。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笔者谈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兴趣地读,激发阅读主动性。

(一)有利于思辨读写的提问。

所谓思辨性提问, 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和提出的问题以及解疑的过程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和探索性。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索钻研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能力。姜恒权老师说:“教得好是因为提问提得巧,提问应避免事实性问题,应问道理性问题”。如:孔乙己结婚没有?应换成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针对《骆驼祥子》原文第24章中“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提问:“你认同吗?”“老舍真的认为祥子没有过错吗?”“那老舍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老舍在写作过程中一直强化自己的写作意图——黑暗的社会把人变成了鬼。)在引导读《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列夫游记》时可设问:为什么鲁滨逊和格列佛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顾自身安危出海航行?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就处于“纠结”状态,阅读沉重的大门也就推开了。

(二)拆除藩篱,拉近距离。

还原作家真实面貌,拓宽课程资源。我们教材中选的课文往往不是这个作家最有趣的作品。比如鲁迅的作品,教材中选的学生都不太喜欢读,我们可以带学生读他的《故事新编》中的一些篇目,如《铸剑》《奔月》,读完之后,学生就感觉没想到鲁迅是那么好玩的人。之后再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他们的接受度就高了。读《《朝花夕拾》应还原“真人”鲁迅,深入文本激发兴趣,如《五猖会》“背书”这一段,老师可提问,你有类似的经验吗?鲁迅是为了控诉吗?( 其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教育观和思想。)比如老舍这位作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读《二马》《多鼠斋杂谈》让学生了解老舍幽默风趣的文风,学生可能就能喜欢上老舍,那么也就喜欢读他的其他作品了。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教材中选择的作家照片,都是老年时期的照片。那上面的作家满脸沧桑,神色憔悴,毫无美感,让人看了就不想读他的作品。其实,很多作家年轻时候是很好看的,我们在推荐作家作品时,可以给学生看看作家年轻时候的照片。不要小瞧照片的魅力,这年头颜值很重要,学生之所以那么喜欢明星,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美丽帅气。比如冰心,我在教读冰心的《荷叶·母亲》时,我因为展示冰心年轻时候的照片为她增加了不少粉丝。还有一些作家的照片学生没有见过,见过之后直呼想不到这么美丽帅气,更是因为见了照片去读这个作家的作品。经典作家离学生比较远,我们要学会拆除作家和学生间的藩篱,让他们觉得这些作家可爱、可亲,这样学生们就自然会去读他们的作品,最起码,他们不会对这些作家产生抵触情绪。

二.有计划地读,保证持久性。

(一)阅读进程设计

教师应建立班级书库,编制班级书单,让学生知道很多书名又有接触的机会。教室里有书就能让学生近距离地、自由方便地接触到书籍。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书籍,范围尽量广泛,放在班级书库里,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让学生捐献一些书籍,杂志。一开始应将自由阅读放在首位,首先要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将读书这件事常态化,让学生爱读书,想读书。对于那些特别不爱读书的孩子,可先读一些杂志或者所谓的“低级趣味”的书,然后整本书阅读才可以进行。学生没有一个接受的前提和基础,强迫地进行整本书阅读,读一本死一本,甚至更讨厌读书。教师在学生喜欢读书的基础上慢慢地把他们引入读经典作品,这样读书的品味也就水到渠成地形成了。

(二)阅读过程监管。

整本书阅读的每一个阶段,都应有教师的课堂教学介入。这不仅有助于及时掌控学生的阅读进度、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而且可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并解决他们的阅读困惑。教师应进行阅读过程指导以及监管,比如读《骆驼祥子》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读。

第一个阶段为基础性阅读,规定三周,要布置一些阅读任务。

1.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或相应的符号批注在书中的空白处。(提示:可以关注京味语言、人物形象特点、作家情怀、悲剧主题等。)

2.根据每一章的内容,可以用四字、五字或六字短语拟标题,还可以仿照章回小说的标题来拟题。这个阶段结束后用一节课来进行交流。

第二个阶段为检视性阅读,规定为两周。阅读任务如下:

1.根据文中人物与祥子的不同关系,仿照下列给人物进行分类。

示例:恶势力:孙侦探、兵痞

2.根据文中人物与祥子的不同关系,再结合小说回答以下问题。

①想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祥子的生活与心理。

②分析祥子对待这些人的不同态度,探究祥子复杂的性格。

③分析以下人物群分组的意图。

A组人物群:祥子与虎妞、祥子与小福子。

B组人物群:祥子与刘四、祥子与顾客、祥子与孙侦探。

C组人物群:祥子与曹先生、祥子与高妈。

④小说中这些人物的设置是可有可无的吗?请选其一,结合小说情节,说明作者的意图。

第三阶段为分析性阅读,利用阅读课,自习课以议题的形式呈现。

议题:

1)祥子的抗争及其意义。

2)祥子的堕落及其多重原因。

3)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4)讨论虎妞的人物形象。

5)次要角色对祥子形象的映衬作用。

6)老舍对祥子的命运所持的态度,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拨。最后学生选择自己理解深刻透彻的议题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三.有建构地读,体现有效性。

(一)整体与专题相结合。整本书阅读,核心词就是“整”字,整本书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读完整本书、体验整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在书中走一遍。但是,这样阅读重感性认识轻理性思考。所以,教师要适当寻找几个探究点作为专题,至于必读书籍的整本书阅读,应当侧重文学、文化类著作,不应当有太明显的跨界,否则就有点无边无际了。首先要确定阅读议题。拟制“整本书阅读的专题”是比较好的做法

可以根据余党绪老师设置的议题指导,如《西游记》是思考“成长与成功”的一个经典标本。他将《三国演义》教学目标定位于关于“功名与道义”的讨论上。围绕“功名与道义”的题旨,可以厘定如下研讨专题:刘备与曹操的分析比较;“主公系列”的人物分析与比较;“谋士系列”的分析与比较;“降将系列”的分析与对比。。《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适合青少年读的书,书中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充满了正能量,会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何在,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师生可以共同从《平凡的世界》中梳理出若干专题,进行分类,像人物分析、主题探究、情节分析、艺术手法欣赏,等等,然后学生自选。目标可以是微观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学生确定目标,也可以教师确定目标。阅读《平凡的世界》,既可以拎出“郝红梅偷手帕”的具体情节让学生讨论,也可以选择“从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看孙家的变迁”这样的大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把对人物的理解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抓住时代特点,感受当代中国改革的步伐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傅雷家书》先全班共读,然后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专题。可以确定为以下三个专题:傅雷的教子之道;父子情深;我给傅雷写回信(这本书涉及道德、文化、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可以选择一个话题,尽可能地梳理傅雷的观点,并进行归纳概括。与傅雷就这一话题进行交流,写一封信,表达你对他的观点的理解或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二)阅读与活动相结合。

整本书阅读需要以活动为支架。能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既有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又有阅读策略使用上的经验积累,这样的读书活动才是有效的、有品质的。

例如:阅读完《骆驼祥子》后,可以开展两个活动。活动一:请你为《骆驼祥子》里出现的主要人物设计一面照片墙,并给他们写上介绍语。活动二:给这本书修改或设计封面。在《艾青诗选》阅读成果展示课时,可以结合部编教材九(上)一单元,设计活动。活动一:“我爱朗诵”。在小组朗诵的基础上,确定朗诵篇目、朗诵形式,推选朗诵选手进行排练。再举办班级朗诵比赛。活动二:“我是诗人”。在前面欣赏、朗诵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可以参照《艾青诗选》中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读完《儒林外史》后,可以设计“故事会”活动。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当然在活动之前,教师要指导,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先梳理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在讲述时要抓住细节,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还要注意体会故事中包含的作者情感)。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需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牵引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抑或进行辩论。在读《西游记》时,不少学生都说唐僧软弱无能,在取经道路上是团队中的累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此我们展开讨论:西天取经途中如果要去掉一个人,你觉得可以少掉谁?在讨论、争辩中,同学们越来越发现谁也少不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通过阅读活动设计,实施阅读策略指导,意在培养读书习惯,提升阅读技能,还在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发挥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领域,一线教师需要加强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并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及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1.

[2]王本华、何郁《关于新课标、部编本及整本书阅读》名家访谈[J]。

[3]郑可菜《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 群文阅读[J]。

[4]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