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办学路径之典型人物篇
作者:张筠 鲍相龙 来源: 日期:2015/11/5 15:07:57 人气:91

山区民办教育的龙骨仙风

——四川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办学路径之典型人物篇


引子:2013年11月,初中二年级班主任李婧班上转来的一名蓄着长发、满脸冰霜,其他学生基本不敢靠近的学生。此人名叫李小军化名,家住在通江县,本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的他,却因为家庭巨变等原因,开始沉迷恋于赌博、打架、斗殴、与社会人喝酒、闹事……昔日的优秀学生突然之间行为习惯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当地学校通过教育束手无策,便对他处于放弃的状态,建议他转学。家长在多方了解后,2008年将其转入到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学习的几年时间里,李小军最终被川外的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录取。

这样的例子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不胜枚举。在外人看来,这所学校有着“无上的魔力”。这种“魔力”能够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变得明事理,让成绩较为落后的学困生变成中等生和优等生。我们不断叩问这种“魔力”究竟是什么?“是教师对教育的梦想与激情,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教师们用热情与爱滋养着学生的成长。”校长李永富简单而精炼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


追梦,他们对学校爱得深沉

“梦想是成长与发展的基石。”而梦想的外显又是通过“人”为载体,进而不断激励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师的梦想则是通过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就有着这样一群教育的追梦人,他们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坚守,也就是他们对教育默默地付出撑起巴中龙泉教育的一片天。

要问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教师追逐梦想的行为的具体体现。从初中班主任何丽老师的身上,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巴中龙泉教育人的一种对教育的追逐与奋进。200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何丽,在朋友的了解中带着疑惑来到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对于新生的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大,一个教室往往要带几个班的学生,况且学校教师当时的待遇低于公办院校教师的水平,面对生活的需要,有的教师选择离开,有的教师在考编后相继离开学校,当时的何丽也有离开学校到公办学校教书的冲动。当看到学校领导亲自为学生上课的那种对待教育的虔诚,感动之余回想起当时选择从教梦想的何丽毅然留在学校,与学校和学生一起成长。

如果说何丽留在学校的原因显得平淡,那么,冀秀霞与巴中龙泉结缘十余年则是有着些许波澜。“作为北方人,刚来到学校,面临着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甚至连买菜的地方也找不到,当时就想离开。”这是高三教师冀秀霞面对我们时道出的切身感受。

不过,这种想法很快得到了改变,刚到学校的冀秀霞正值高三学生补课时间,因为教师宿舍不够,她被安排在学校理发店里面。夜里理发店的理发声音吵得她根本无法睡觉,后与理发店的老板协调时间。随后学校一位音乐教师白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将自己的宿舍让给了她。怀孕期间,与她同住的代老师为她做饭……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震动中,冀秀霞决定坚守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这片沃土之上。“在这里我看得到学校的希望,学生的希望和自己的希望。”冀秀霞说。

像何丽和冀秀霞这样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坚守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的坚守或许只是对于自己曾今许下的承诺。但是在十余年的“龙泉情缘”中坚守下来,或许也是感受到了自己梦想的逐步实现。


筑梦,用真爱呵护孩子的心灵

“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凝聚下,巴中龙泉教育人将自己的爱全部灌输到学生中,遍地弥漫着“爱”的芳香。学校把对学生的“爱”作为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激扬生命成长的元素,让学生在“爱”的润泽中茁壮发展。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是一所高完中学,初中学生成为了学校优质生源的主阵地。而初中又面临着学困生的面积较大。主要原因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占多数,这些孩子都的心理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因此教师需要用爱去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拾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副校长赵开俊说。

张智﹙化名﹚是一个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据班主任何丽回忆道:“刚进校时的张智成绩很普通,而且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交流,下课时,常常一个人呆在自己的位置上。”在多方了解后发现他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和刚刚离婚,父母的离婚严重伤害了张智的心灵。得知了这个情况以后,何丽不仅在课堂上鼓励他回答问题,表扬他学习的进步,还经常叫张智到家中吃饭,帮他洗衣服,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时间一长,张智也渐渐从痛苦中走了出来,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离异家庭的孩子,突然失去了父爱或是母爱,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无益的,学生可能因为这些原因变得颓废甚至冷漠无情。这时教师需要来填补这个空缺,将自己的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在他们需要时给予父亲和母亲般的温暖,使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去迎接美好的学习和生活。”何丽说。

用“爱”浸润校园,用“爱”点亮生命。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每个教师或许都有一段关爱学生的事迹,亦或许每位学生也有过被老师关爱的经历。所以,这种爱无处不在。


个性定制,让学生的梦想飞翔

培养一个学生,就会改变一个家庭,改变一个家庭,就会成就一个社会。就是在这中思想的指引中去成就无数个学生。生源二元化趋势是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面对的现实。面对问题就需要良性解决,于是龙泉教育人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放在了教育教学的首位,多元化成就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吴老师,你冤枉我了!”这是2014级学生雷清波﹙化名﹚对班主任吴大荣说出的真心话。导致误会的产生是在一次寝室检查中,吴大荣和年级组的几位教师来到自己学生的寝室检查卫生,闻到寝室有很强烈的烟味。误以为是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雷清波,便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就在这一次的批评与教育中,雷清波和吴大荣之间产生了误会,这样的误会使得雷清波在学期中途请假两周到其他学校上课。

据吴大荣回忆:“雷清波最终还是回到学校班级上课,即便是对待走后又回到班上的雷清波,吴大荣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关心,为他个别制定学案、预习和复习提纲,还将他与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通过其他的同学鼓励自己、帮助自己。”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雷清波也成就了自己的大学梦想。

转化学生是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其因材施教。据副校长许明华介绍,当时学校一个理科班的学生,每天下课以后到办公室来翻阅历史教材书,一个理科学生为啥喜欢看历史书呢?引起了自己极大的兴趣。于是就问他,你喜欢历史吗?他说是的他比较喜欢人文社科方面的东西,没有选择文科的原因是因为父亲的反对。了解了情况的许明华,便与其他交流,做动员工作,尝试让他理科转文科,当时已经是高三了,就在一诊考试考试的前几个月,在老师和领导的劝说下,该同学由原来的理科班级转到文科。

而这个时候距离高考时间只有仅仅的五个月,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文科的知识无疑是他们的短板。如何将一个理科生在短时间内转化过来成为了老师们的难题。为此,学校给他量身定制教学,成立了一个班专门为他一个人进行教学,高考结束时,该同学以文科综合全市第一,总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上了清华大学的录取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后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这个学生叫齐浩(化名),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并且在深圳一家很不错的单位工作。

在巴中龙泉教育人看来,教育是生命的点亮工程,是一个生命推动另一个生命发展的系统学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教育的情怀,在激情中关注生命的发展,为生命发展创造条件,以此成就生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