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不能禁锢文化
作者:高2018级1班 李晓 来源:德育处、校团委组织的高2018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获奖文章 日期:2015/12/8 15:45:05 人气:34

文化,根本没有“固有”这回事,它绝不是一副死的挂在墙上的已完成的画,风墨已干,不容许任何添加涂抹。文化似一条活生生的,浩浩荡荡的大河,里头有主流、支流、逆流、漩涡,甚至于决堤的暴涨,彼此不断地激荡冲击,不断地形成新的河道景观。这样,文化“固有”就死了。                              

——题记

南京大屠杀之后,国际国内无尽的谩骂蜂拥而至,抗议与哀悼之声层出不穷,人们都在谴责这件事的始作俑者。而有些问题应该引发人们深思:国民政府早就下了通牒,告诫老百姓们撤离,政府无力抵抗,人们却“固执”地寄希望于国民政府,最后造成满城尽是白骨堆的惨剧。我并不明白这份“固执”是哪儿来的,但我想, 如果人们懂得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去抵抗,去反击,结局会不一样的。

在封建统治下,人民对朝廷总是怀有信任。人们相信,国家会记起他们,会来解救他们,于是,一幕幕的惨剧发生了,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人”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寄希望于统治者,这是一种固有“文化”。因为“固有”,所以脆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我听到的一个为官者最动人的话。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这样的人:一代名臣海瑞,一生清正廉洁,多次上书议论朝政,甚至批评皇帝、触怒权贵,被贬乃至被罢官多次,他这一生,可谓以之为信条,到头来,却“终身清闲,两袖清风”。统治者总是将一群知识分子引入自己的统治集团,清代文字狱更是不惜禁锢人们的思想。于是朝堂上,多是满眼堆笑弓身说着“皇上治国有方,功德无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民亦如此。防民之口,也是一种固有文化,文化一旦“固化”,就死了。

新的世纪,这些“固化”,终于有人打破。

“君志所向,一往无前,再接再厉,愈挫愈勇”。在国家危亡之际,终于有一个人——孙中山先生,高举着“民主共和”的旗帜,用沙哑低沉却坚定有力的声音嘶吼出“为国之改革,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灭”的口号,带领着少数已经觉醒的有志青年,去开创!他坚信应将革命浪潮注入每一个人心中,立志要让和煦春风飘向每一个黑暗角落,善消恶长,永不放弃,终有一日,中华民族的大旗将飘扬于每一个角落。他知”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中国混沌的国情,唯有改革是良药。他的三民主义,化作历史上不摧的磐石,为中国未来奠定了基础。 中山先生,不再将国之未来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而力使自己成为国家的脊梁,疾步前行,不言放弃。

今天的我们,也许还未完全摆脱五千年来的“固有”文化,所以更应该以之为己任,去打破文化的“固化”。有自己的文化,有文明的社会形态,那必将是东方的大国——中华!

(指导老师:冀秀霞)


上一篇: 我们的使命
下一篇: 小男孩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