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授人以渔
作者:李毓俊 来源: 日期:2015/11/25 16:11:00 人气:16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题记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岗位近二十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这段文字的分量,更清楚自身责任的重大。而现今社会新的发明与发现层出不穷,知识递增的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也呈现愈来愈短的显著特征。作为教师的我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观念,利用课余加强学习,促进自身知识的更新,利用所学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日常教学中,每一堂课都不敢懈怠,课前认真研读《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点,用“童眼”看问题,怀“童心”想问题,以“童趣”解决问题,对教材适当剪裁、改编、重组,进行再加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方位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做到“授人与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在准确把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论》一书中指出:“教材编写得再好,没有合格而且称职的教师来教,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说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有了好的教师,即使教材有缺点,他也可以弥补;没有好的教师,即使教材的优点很多,他也不能把它们发挥出来。”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而用教材就要求教师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对教材适当剪裁、改编,进行再加工。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两数和的平方”的教学时,教材是先由多项式乘法计算一些两数和的平方再观察得出公式,然后用拼图解释。而我认为八年级的学生应该先从直观上感知,再从逻辑上验证。故我对本节教材做了如下设计:

学生表演情景故事:(背景:暑假中央电视台热播了电视剧《聪明的小空空》,班上孩子大多喜欢观看)

一日,师父将空空和没完叫到面前。

师:没完、空空,今天有三个正方形的庭院要打扫,其中大的那个的边长是另外两个边长的和,你们两个一人去打扫一部份吧。

没完、空空:是,师父。

空空:没完师兄,我们一人打扫较大的那个,另一个打扫较小的两个,你先选,怎样?

(没完心想:傻瓜都知道扫一个比扫两个更轻松,都说空空聪明,我看也不过如此。嘿嘿嘿……)

没完:好吧!我就打扫那个大的,让你占点便宜吧,谁让我是师兄呢!

空空(偷笑了):谢谢师兄。

师父摇了摇头:自作聪明哪,自作聪明哪……

此提出问题:没完占了便宜了吗?从而引出课题。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拼图,观察,交流,然后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公式。这样处理贴近生活,增加了趣味,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空间。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学是在活动中进行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传授,更要重视其直接经验的获得,通过恰当的数学思维活动把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一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教学模式。我认真学习“教学模式的历史与发展”,也试图用一种固有的模式去进行教学,但我发现由于教学内容、学生认知、地方实际的不同,教学活动不能教条化,模式化。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两数和的平方”的教学时,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我把它归纳为“课前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教师点拨—适时训练—当堂检测—交流得失”七环节。导学案分为课前自学与课内探究两部分,课前自学部分要求学生在自习课独立完成,并由组长检查(组长交老师检查),把情况汇总到科代表,再反馈到老师处。课内探究部分注重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一对一的答疑解惑,老师根据课前反馈信息,个别点拨。小组展示时合理选择中心发言人,一般选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的组员,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既及时鼓励更要发现问题,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在交流得失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明确知识重难点、注意点,完成知识的建构。整堂课既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也有生生间的互帮互助;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有合作交流的平台;既重视了动手实践,也留出了展现成功的机会。

又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自学—辅导式”和“抛锚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我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自学,要求例题不看解答,先自己求解,再和书上的解法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课堂上,先用2分钟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再各组把本组的收获或困惑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如果此环节学生提出的有困惑,那就让其他组成员帮其解答,如果其他人也答不上来,老师才适时地进行引导、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思路,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接下来我提出新的问题:

把例题 改为 怎样计算?改为 ?

把例题 改为 怎样计算?改为 ?

这两个变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处理方式 ,再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展示各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较其优劣。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一题多解, 用分配律时要灵活处理符号,降低出错率。

三、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把抽象具体化,让数学课堂生动起来。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章,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有助于学生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图形的动态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在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系数与图象的开口、对称轴、顶点、变化趋势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不应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缩短思维过程、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尽量不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操作的实践活动;也不要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弱化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

四、重视教学评价,注意评价的多样性,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考试等方面进行。

在我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得失博览会:在此环节,有的学生会展示自己的解题秘诀,分享自己的成功;有的学生会展示自己的失误,警示其他同学不要犯类似错误。还的一个环节是小组展示:在此环节,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补充,老师适时点评,此时要注意多用“…很棒,…不错,如果…,就更好”的语言。

作业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又一方面。我会在批改中给学生一些温馨提示、赞扬及鼓励。例如:王强,注意符号的变化哦;李萌,这次格式书写规范,有些小失误要及时改正哦;张平,真棒;……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学生从中获得了肯定,树立了信心,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乐于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会不断的努力,虽然前面的路布满荆棘,但我有信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