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 以“动”为进,激发育人新活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5/6 9:24:55 人气: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以“办良心教育、做良知教师、出良好质量”的“三良”理念为引领,以让学生“吃得好、睡得好、(活)动得好、学得好、质量好”的“五好”实践为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育人之路。这不仅是学校对教育本质 的 回 归 ,更 是 对“培 养 什 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

 从本期起,本报以“‘三良’‘五好’看龙泉”为主题推出系列报道。我们期待通过这组报道,让公众看见一所学校如何以“良心”为舵、以“良知”为帆、以“质量”为锚,在教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更希望引发全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滋养与人格的成全。正如该校执行校长许明华所言:教师在课堂所讲、所教的知识或技术,中考高考后或者几年后,学生就遗忘了;但学校、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人格的引领、“三观”的导向、爱心的呵护才是学生终生受益的,这些,最终也刻在了学生记忆最深处。让我们共同走进龙泉,见证教育的力量!


 每 个 行 课 日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校园 内 总 是 充 满 活 力 :操 场 上 ,少 年 们 挥 洒汗水;音乐室内,钢琴与 吉 他 旋 律 伴 和 悠扬;美术室里,剪纸的沙沙声与刺绣的针线穿梭声交织……这所川 东 北 民 办 名 校 ,以“(活)动 ”为 教 育 密码 ,将 音 体 美 活 动 与德 育 实 践 深 度 融 合 ,构建起一套立体化育人 体 系 ,让 学 生 在 身体、审美、品德上全方位“动起来”。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生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动”以强身:

从“站不住”到“强起来”的蜕变

 “2022 级新生军训时,5 分钟军姿训练就有 3 人晕倒。”学校副校长朱克健回忆的情景,折射出当代青少年体质之困。在朱克健看来,体育不是选修课,而是成长必修课。面对这道全国性教育难题,巴中龙泉外国语选择以系统性改革破题:初中每天一节、高中每周三节的体育课程量,远超国家标准;每天 40 分钟的大课间,将“强制运动”变成“习惯养成”。

课外选修——戏曲

 不只是体育课、大课间这样的“规定动作”,龙泉外国语学校还构建了一套“刚性保障+柔性选择”的体育育人体系——初一、初二学生可自主选择健美操、三大球、田径、武术等 9 大体育兴趣项目,加入兴趣班。而这 9 大兴趣项目也并非随意之选,每一项皆是经过学校专业教师团队认真考量,“健美操培养协调性,三大球锤炼团队意识,田径训练意志品质。”学校体卫艺主任何栋说。学校甚至将“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列入学生毕业评价指标。

 有 练 也 有 赛 。 在 龙 泉外国语学校,校运会每期都会举行,班级足球联赛、篮球联赛贯穿学年。用各项赛事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运动的兴趣更加浓厚。


班级篮球联赛上,学生们生龙活虎

 动以强身的成效,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上得到了体现,学生的体质健康优良率一年比一年高。初二学生黄宝铮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初一入学时体重超标,军训时晕倒过,跑步气喘。初一时在老师的建议下加入了学校武术兴趣班,不到两年时间,他不仅减重十多斤,打起武术套路来也一板一眼。“不只是学会了武术套路,我现在一口 气 还 能 做 15 个 引 体 向上。”黄宝铮的目光里透着自豪。

 除 了 学 生 身 体 素 质 的变化,何栋还观察到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过去学生怕吃 苦 ,现 在 他 们 会 主 动 锻炼。一场班级足球赛输了,班 里 的 队 员 和 班 上 的‘ 球迷’会在一起复盘。这种凝聚力,是课堂上教不会的。


“动”以育美:

在艺术浸润中唤醒活力

下午 5 点 40,美术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剪纸作品上,初二学生李嘉煜正专注地剪一幅光雾山红叶图案。“上学期我的剪纸还被选入校园美术展,美术老师说像专业艺术品。”她腼腆地告诉记者,剪纸不仅让她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更锻炼了她的耐心。

与体育一样,学校除了开设常规美术课之外,也开设了美术兴趣班。在这里,美术不是简单的临摹,刺绣、书法、绘画、摄影等课程构成了多元美育网络。翻看一册册学生美术作品集,数百幅作品不由得让人称道:抗疫主题水彩、二十四节气剪纸、书法作品《龙泉赋》……“美育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育审美感知力。我们学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鼓励学生‘人人都是创作者’。我们的美术课堂不只是在校内,每学期我们会举行采风、写生活动,山野、城市处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何栋说。

在龙泉外国语学校,音乐教育同样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形体兴趣课堂上,学生随着《只此青绿》的旋律练习古典舞身韵;午休时分,喷泉广场常有“快闪”合唱;每天下午第一堂课上课前,“班班有歌声”更是雷打不动。

每年 5 月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则成了学子展示美术、音乐才华的最佳舞台——绘画作品展、书法作品展、剪纸刺绣作品展、摄影展成为创意迸发的盛宴;音乐剧、古典舞、独唱合唱等表演在望王山下聚成音乐的海洋。

“艺术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感知力。”何栋表示,学校开展体育、美术、音乐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在坚持中收获成长。

学生美术作品

“动”以养德:

在活动中锻造人生底色


 如果说音体美活动塑造了学生的“形”,那么德育活动则锤炼了他们的“魂”。学校副校长朱克健坦言:“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成绩,更是培养有责任感、有温度的公民。”

 4 月 21 日上午 9 点 30 分,升旗仪式开始。3000 余名师生,坚定的目光聚焦在鲜艳的国旗上。“在 76 年前的今天,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百万雄师渡长江……”在“国旗下的讲话”环节,校领导正向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从不间断,“国旗下的讲话”从不落下,这已成为龙泉外国语学校固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

 而在每周日晚的第一堂课,全校所有班级统一举行主题班会,各班的主题各不相同:梦想与未来、感恩于回馈、团队合作与沟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我们学校,主题班会不是一个普通的会议,而是一个培养正确价值观、强化德育渗透、解决成长困惑的大课堂。主题班会上,鼓励引导学生人人发言,锻炼学生表达与思辨能力。”龙泉外国语学校学生发展部部长任石山说。

 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不只在国旗下、教室里。每年清明、国家公祭日,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洗礼,让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每年的军训,不仅是对新生身体素质的磨炼,更是对意志的锤炼;有时,主题班会会开到城市街道、规划馆,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去热爱家乡……

 最热闹的德育活动,还得算校园爱心义卖活动。每年 3 月,学生们自主设计“摊位”,担任“文明义卖督导”,将闲置的书籍、个人物品进行交易。义卖的收入全部交给校团委,用于资助困难师生。自 2018 年起,学校已连续举办了 6 届爱心义卖活动,累计筹集善款资助 40 人。

 而在每年的毕业季,高三年级会开展“捐一缕书香·献一片真情”毕业捐书活动。连续四届捐书活动累计回收书籍千余册。高三学生刘欣在扉页写道:“希望下一位主人能带着这本书去看更远的世界。”这种公益精神的传承,正如任石山所言:“德育不是灌输概念,而是让学生在行动中理解责任。”

 更具特色的是“成长导师制”——在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每位教师定向辅导 5-10 名学生,从学业到心理全程护航,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被看见、被关注。心理健康教师朱丽娟分享了案例:曾有位学生因家庭变故自我封闭,导师通过每周爬山谈心、鼓励其加入绘画兴趣班,最终帮他重拾自信,“去年他的绘画作品在学校绘画大赛上获得了第二名,颁奖那天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学生在操场上奔跑、在画布上挥毫、在义卖中奉献时,教育的本质——唤醒生命潜能、塑造完整人格正在这里悄然实现。

 “我们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重新定义‘动’的教育价值:它不仅是身体的跃动,更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流动、精神的生长。通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汗水中锤炼意志,在色彩间滋养心灵,在奉献中理解生命。”龙泉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许明华表示,教育的真谛,在于找到动与静的平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奔跑与沉思之间,成就更好的自己。

演绎经典

巴中融媒记者  魏文明 阳琼华

编辑:冯婷婷

校对:冉巧

责编:戴刚

审核:陈杨





上一篇: 喜讯!喜讯!我校师生多人获奖!祝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