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 | ||
作者:尹建国 来源: 日期:2015/11/6 9:11:11 人气:76 | ||
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之所以几千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甚至影响全世界,是因为其管理思想、教育主张、教学方法、教师观、学生观、思想道德教育观等教育思想无不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们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认真研究儒家教育思想,不忘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必然大有裨益。 关于学校管理 从泰罗的标准化管理到法约尔的矩阵式管理,从霍桑实验到大内的Z理论,再到西蒙的决策论、杜拉克的管理文化理论,现代管理探索之路走过了漫长的一百年。近年来,学校管理研究者对学校管理进行深入研讨,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归结起来,应当遵循如下四条原则:民主化原则,即实行学校的民主管理,教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并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科学化原则,即实行科学管理,也包括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也包括运用成熟的管理经验进行管理;责任制原则,即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明确规定责任范围的管理制度;有效原则,即管理工作讲求实效。 这些现代化的管理原则,在儒家实效宝库中均有体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为“仁”、 “德”、“和”、“忠”、“信”、“义”六个方面。“仁”:强调在管理上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重视人,希望每个人都有作为,“仁者无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根据这一思想,在学校管理中,要将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从思想深处,校长要将教职工与自己置于平等地位,尊重教师的权利,关心他们的生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既要重视精神鼓励,又要适当地给予物质刺激(“其养民也惠”)。“德”:以德服人,提倡德治,反对暴政。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不当“学霸”。要重视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搞形式主义,重要的是把要紧的内容讲深讲透。实行德治的关键是领导必须以身作则,校长要为教职工做出榜样。“和”:提倡团结协作,形成凝聚力。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首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部下的情况;其次是善于待人,不求全责备;要善于用人,要知人善任,让具有不同特长的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让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忠”:即“竭尽己心之真实”,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踏踏实实做事,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实事,而不是尽挂虚牌子。“信”:即讲求信任,童叟无欺。在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信”,就必须“慎言”,能做到的才说,说了就要做到。“义”:公利为义,私利为利,无私者无惧。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不能损公肥私,必须大公无私,刚直不阿,廉洁自律。 关于教育人本论 教育人本论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前提。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即以“人为本”——这是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其内涵在于“三发”,即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对于“三发”、以人为本,这一思想起源于孔子,他看到了人的价值,不仅认为人的群体有价值,而且肯定个人也有价值:“人最为天下贵”;他要求尊重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强调爱护人:“仁者,爱人也”;他推崇差别化教育,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差不多的潜能,而这种潜能在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日益显示出很大的差别来;他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主张按照学生智力与性格的个别差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结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关于思想道德教育 现代教育观认为,政治思想素质在人的素质中是灵魂和统帅。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于人生发展具有定向性和原动力作用。 儒家教育思想中,以道德教育作为中心,认为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立志,即立志为先:“志于仁则无恶,人无志则不达”;其次是“身体力行”、“笃行”,要求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并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第三,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缺点,弥补、纠正过失与不足,发扬长处和优点,即“长善救失”、“知耻”、“思过迁善”等;第四,在道德教育中重视自我教育,“慎独”、“克己内省”、“反求诸己”、“三省吾身”、“自勉乐为”、“正谊明道”;第五,强调持之以恒,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时期的艰苦磨练,意志才能坚强,志向才能坚定正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六,强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环境,主张“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必择乡,游必择士,主张“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要求社会教化与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张“爱需教子”、“信而勿诳”,父母对子女要特别注意爱的方式,必须把心用在教育上,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子女要守信用,不哄骗。 关于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其中教学环节是重要的板块,力图主要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从四个方面加以突破: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强调二者的有机统一;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并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界;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并重,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 儒家教育思想教给了我们不少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教法和学法。如及时施教:“当其可之谓时,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出了优秀的学法,如端正学习态度:“有恒”、“虚一而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由博返约:“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要求做学问从广博出发,继而务求精深,最终达到简约,从而驾驭所学的知识;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循循善诱:“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返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兴趣与努力相结合:“好学,乐学”、“学而不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未来”;知行结合,强调所学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亲师乐友,教师要“自明”、“身正”,学生和社会要尊师重教:“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教学相长也”。 关于教师修养 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善于合作、具有丰富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深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这就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理想教师的标准。 孔子以自己四十多年教师生涯的体验为基础,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师修养的思想,值得我们后世教师借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是教诲学生的基础,相应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诲人不倦是教育学生的态度;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既重言传,更重身教,这既是为人师表的最大特点,又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孔子对学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以致孔子死后,学生为他服“心丧三年”,以父母之礼待他,子贡在他的墓旁住了六年才离开;专业乐业,倾心育人:一个好教师必须“乐而忘忧”、“乐在其中”,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专注于教育,才能在为实现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有所成就。 关于学生观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备新的学生观: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过去的英才教育应该走向大众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学生是完整的个体,而个体又是有差异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学生并非处处不如老师,老师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迫切需要;要鼓励学生努力探索和钻研未知,鼓励学生超过老师。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教育对象没有族别、贵贱的限制。孔子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使弟子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弥补不足,并要求“反求诸己”。孟子甚至提倡“自求自得”,强调学习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获得知识和能力。儒家教育思想提倡“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中,要“学、问、思、辨、行”,在学习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在对待教育对象上要因材施教,逐步提高,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且教与学是相互得益的,能彼此发生作用,即“教学相长”。这些学生观是多么地与现代教育观念相一致。 不难看出,现代教育理念吸收了古今中外先进思想的营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今天,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教育,必须走向民主化、信息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然而,通过仔细比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均能找到翔实的注释,我们甚至还可以说,现代教育理念植根于两千多年以来的儒家教育思想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亟待加强;三是农村特别是村校课改问题严重;四是课改经费不落实,教师培训不到位;五是教师课改理念尚未根本建立。教师通过培训,从理论上接受了新理念,但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因此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一概否定传统,包括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要么形式主义,在课程上重现象轻本质,浮躁而不深刻,外在多于内在,为活动而活动,为课堂二课堂,表面上搞得花里胡哨,实质上偏离教学目标。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未深入现象领会现代教育观念的表现,更是丢弃优秀传统的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表现,其结果可能比未进行课程改革更加糟糕。 在当今和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研究世界教育的最新成果,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更要认真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深钻细挖传统教育的精华,克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进程所带来的浮躁心理,探究和遵循教育规律,反对提新口号,反对搭花架子,从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材、课程、以及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等基础性的细微之处入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从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着手,搞好教育管理,树立正确观念,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对教育对象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使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