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困、扶智、扶爱心 |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1/11 9:23:26 人气:45 |
“士当弘毅,扶贫道远。让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我责无旁贷。”这是柏江同志写在笔记本上的话。 自2010年以来,他坚持“扶困、扶智、扶爱心”的帮扶理念,坚持“精准发现、精准突破、精准规划”的务实作风,一心扑在贫困孩子的帮扶路上,吸引多个爱心团队,为通江贫困学子脱贫摆渡,帮助他们走出自卑、立志成才。 “柏江叔叔有办法”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名片。 “柏江叔叔有办法”更是贫困孩子无助时的念想和依靠。 通江,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十分落后。 2007年初夏,时任涪阳小学校长的柏江在家访路上被年近六旬的付宗朝大叔拦住,他塞给柏江一封信后便泪眼朦胧:因为贫穷,侄儿陈富强的父亲外出务工,一去不返,杳无音讯;母亲被逼无奈,将孩子丢给自己一走了之,而自己家有老小,本就十分困难。小富强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现根本无力供其上学,恳求柏校长帮帮孩子。 老人的泪水让他心如刀绞,当即表态:“老人家,放心,孩子到时候来上学就是了。”随即,他对工作所属辖区适龄儿童进行了排查走访,这一排查,结果发现有50余名学生在享受了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后家庭都十分困难。 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从此,柏江便踏上了漫长的教育帮扶之路。 柏江和“山音计划”发起人张忠柱一起走访贫困学生 柏江,男,42岁,四川巴中人,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为巴中市通江县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四川好人”、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巴中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通江县“十佳校长”、“优秀校长”、“优秀教育工作者”、“十大最美通江青年”。 他先后联系“王晞权奖学金”、“仁德慈善基金”和“春夏秋冬”爱心团队,对通江县贫困学子进行对口帮扶,并协助感恩回馈社会的贫困学子建立“山音计划”爱心组织。 他是大巴山里的硬汉子:一肩挑着学校的发展,一肩挑着贫困学子的命运与前途,常常睡不着觉,头发把把地掉,忍受着萎缩性胃炎的折磨,亲人心疼,同事着急,可他就一句“没事,我身子骨硬”。 他是教育战线上的精英:涪阳小学、民胜小学曾在他的带领下,均成为全县农村小学的样板。 他是扶贫攻坚中的榜样:十几年如一日,帮助贫困学子走进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走出贫困泥潭,走出人生精彩! 柏江将爱心款送到贫困学生家中 通江地理位置偏远,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灾害频发,是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农业人口占比78%,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难度大,贫困学生多。全县524个村,被认定的贫困村有157个,目前仍有35个贫困村未退出,6574户贫困户21675个贫困人口未脱贫。要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难度大,困难多。 “柏校长,我是冯明登,报名费不足……” “叔叔,还有二十分钟成绩就出来了,我有点儿紧张。” “柏叔叔,我和妹妹每月都要生活费,婆婆凑不了那么多……” “柏叔叔,你什么时候来我家?” …… “孩子,不急,叔叔有办法。” 柏江的手机号码是通江贫困学子的求助热线。 “让通江的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用知识去改变命运!”这是柏江越来越坚定的信念。 为了能快速、精准发现贫困生,柏江利用一切尽可能利用的机会让同事、朋友了解他所做的事,了解他的梦想,自愿成为他的“眼睛”。 贫困生的信息越来越多,烈日里,暴雨中,他不停奔走……急需帮助的孩子不断增加,资金缺口巨大,他彻夜难眠!偶然间,他遇见了正准备撤离通江之旅的“王晞权奖学金”爱心团队志愿者。 “你们不能走,通江真正的贫困孩子在农村!”他真情讲述了那些贫困孩子的故事。爱心团队留下来了,爱的阳光至今温暖着几百个孩子的心。 柏江看到了希望,他要寻找更多的爱心团队来通江,来了解、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在他的感召下,四个爱心团队先后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柏江的信心更足了。 其实,帮扶贫困学子最难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就是如何精准突破他们长期以来因贫困导致的自卑、自弃、仇视、厌世等心理壁垒。 柏江与受助学生陈建春 陈建春,通江县烟溪乡印山坪村陈子书的养子,4岁时其养父因病去世,就只得由养父的父母代养,险些再遭遗弃。 柏江发现时,他刚进通江实验中学读高一。他的遭遇让他仇视社会,不相信任何人,不相信爱。经验丰富的柏江只简单地关心了几句,便心情沉重地离开了。 一周后,柏江又去,还是难以交流。 第三次,第四次…… 又一个周末,家访回城后的柏江来不及洗掉满身泥泞就跑到学校去看他,而陈建春只“嗯”了一声便转身离开了。 他有些失望,没想到几分钟后,陈建春竟回来了,还给他买了一瓶矿泉水和一封饼干!柏江的心里一热,眼里竟有了泪花…… 孩子默默拿出几本厚厚的日记给他看: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躲在被窝里啃冷馒头;回家步行,袜子常常被磨破的血泡浸湿,靠喝凉水饱肚子;养父忌日,他半夜起来烧本子纸祭奠…… “人非人,家非家,物非物,夜夜五更哭,世间总无奈。”字字如刀,刀刀割肠! 柏江哽咽了,他紧紧地抱着这个可怜的大男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建春十几年来的千愁万恨就在他宽阔的臂膀里瞬间融化。 事后,柏江找到学校将该生纳入国家资助范畴,并积极争取爱心人士帮扶。陈建春学费、生活费都不愁了,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他喜欢音乐,柏江就鼓励他大胆去追求自己的梦,“有困难不要怕,柏江叔叔有办法。” 2015年,他顺利考上了阿坝师范学院音乐系。开学时,柏江亲自给他封了2000元的红包,还鼓励他在大学里自立自强。 第二学期开学,柏江再次给他红包时,他谢绝了:“把钱留给那些更需要的孩子吧,我在寒假打工赚够了学费和生活费,我可以自立了!” 对那些家庭极度贫困的孩子,柏江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冯明登,通江县广纳镇段家坝村人,母亲聋哑,父亲智障,家里没有厕所和澡堂,猪圈与厨房仅用几张木板相隔,臭气熏天。但孩子成绩优异,初中毕业被通江中学录取。他从来没有进过城,也没有换洗衣服。报名那天,柏江亲自开车去把他接到学校入学报名,并与学校校长商谈, 将其纳入普高学费减免范和助学金资助范围。。 饭桌上,孩子很拘谨。细心的柏江拍着他的肩膀说:“明登,你看这些肉剩了多可惜,慢慢吃,吃完才好。”看着孩子一口气吃完三盘肉,柏江的心里五味杂陈。 从此,柏江就叮嘱在通江中学教书的妻子聂艳,时不时给他炖些肉带去。冯明登的生活有了温暖,有了依靠,学习更加努力了。 2018年,他顺利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同时,作为精准扶贫户,冯明登的家庭条件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当然,不是每一个贫困学子都能考上大学,那又咋办? 柏江就为他们精准规划。 张忠柱,通江县民胜镇黎明村人,父亲患癌去世,母亲意外死亡。高二时饱受亲人离世痛苦的他,再也承受不了来自生活和心理的压力,他想要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柏江开始四处奔走,求助爱心团队。 2012年4月,他被推荐进入加纳共和国国家商城集团五金批发公司,现升职于集团旗下一家公司,担任高级助理。 “回报社会,传递爱心”。张忠柱一直记得柏叔叔的话。工作的第二年,他就在异乡发起了资助通江贫困学子的“山音计划”,还主动将每月工资捐出一部分。在他的带动下,该组织成员已近50人,先后资助贫困学子50余名。 “反哺家乡,助力贫困学子,我会终身坚持。”张忠柱如是说。 对于特别优秀的贫困学子,柏江更是用心良苦。 陈玉皎,女,通江县长坪乡东坡村人,孤儿,与有腿疾的奶奶一起生活。孩子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为了方便照顾,柏江便主动将她带到自己身边,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民胜中学就读,还将残疾奶奶安排在学校食堂工作。周末,学校就是婆孙俩的家;月末,柏江就开车送她们到车站,并全额支付交通费用……如今的陈玉皎已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明星”! 柏江与贫困学子的感人故事天天在上演。 柏江与通江县爱心志愿者一起慰问受助学生 10余年来,他个人驱车100000多公里,徒步10000余公里,牺牲大部分休息时间,走遍通江县400多个村,家访1000余名贫困学子,资助学生600余名,累计金额600多万。仅2018年,他的爱心团队投入人数就达60余人,受助学子237人,总金额627200元,为学校建设捐资300000元,为贫困学子捐赠手套、围巾等500套。期间,母亲病危、女儿上大学、妻子临产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 有人说:“老柏啊,你看你头发都快掉光了,图个啥?”柏江淡淡一笑:“就图个心里踏实。” 为了这个“踏实”,柏江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定地走着,从一个人的孤独到一群人的繁华……其“三扶、三精准”的帮扶经验被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 作为教育者,他心里装着贫困孩子,更装着全部的适龄的孩子。柏江带领他的教师团队创建了“一清、二查、三建、四严、五保”“五步工作法”做实控辍保学工作,确保辖区内适龄孩子全部入学,建立了村社“控辍保学微信群”,对学生入学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对各村学生的安全管理因村施策;通过“一书、一函、一平台”宣传教育惠民政策、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辍学一人;同时他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教师师德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生施策,因材施教,确保学生不因厌学而辍学一人。 百江汇流终成海,贫困学子当扬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对柏江最真实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