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随着村小逐渐消失,上学成本增加、上学途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寄宿制学校条件无保障等“并发症”也相继出现。在全国村小“销声匿迹”的大氛围下,从2名学生到49名创造村小“逆袭奇迹”,这就是巴中市通江县文峰乡东山坪村小。 12月11日,东山坪村小在冬日清晨的水雾中渐渐“苏醒”,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村小的正中央,孩子们的读书声打破了往日东山坪的宁静。 下午2时,学校外村民王德珍背着背篓一步步迈向东山坪村小,背篓里全是新鲜的蔬菜,过不了一会儿背篓的蔬菜就会出现在孩子们的碗里。她说,家里种的蔬菜自己也吃不完,到村小也没两步路,就免费背来送给孩子们吃。村上还有不少像王德珍这样的村民,他们不图回报、不谋利益,只为东山坪村小的铃声再响起来,让读书声继续回荡在东山坪。 教育资源流失 村小一度面临“消亡” 通江县文峰乡东山坪村有2736人8个社,是文峰乡有名的大村。“东山坪村小的规模最大时有近500名师生,并且教育质量过硬,曾是通江县村级小学教育的旗帜。”东山坪村村支书米家洪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师资流失严重、生源大幅度减少、教学条件艰苦等多种因素影响,曾经辉煌的东山坪小学开始走向没落。最艰苦的时候,学校只剩下1名老师和2个孩子坚守在破旧的瓦房中。 去年秋季期末,2名孩子的家长决定把孩子带出去读书。“当时,我们已打算将老师调回中心校,并向上级申请撤销该教学点了。”文峰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余江说。 “近3000人的村子,没有一个学校,像话吗?”村支书米家洪说,如果孩子都去文峰乡中心小学就读,还要在乡镇租房,租金每年至少2000元,家人无暇种地也就没了生产收入,米面粮油全都靠买。米家洪算了一笔账,如果孩子在村里读书,每个家庭每年能节约2万元以上。而这笔钱,对于山里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村有适龄儿童100多人,邻村还有50多人,如果村小条件改善,孩子们就能就近上学了。”米家洪说。 各界爱心汇聚 村小重燃希望 今年5月初,一件有惊无险的事让更多村民开始觉得,东山坪村小必须得留下。村民米某的孙子在10公里外的中心校读三年级,怕孩子迟到被老师批评,70多岁的他早上6点起床,冒着大雨骑三轮车送孩子,行至途中不慎翻下山沟,爷孙俩幸无大碍。 米家洪说,今年很多村民找到村干部,说不能让学校垮了。“如果一个村里连娃儿的读书声都没了,这村还有啥希望?” 然而,摆在村两委干部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破旧简陋的办学条件。学校厕所在校门20米外,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一层木板垫在粪坑上,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低矮破旧的教室,已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达不到办学条件;师资严重流失、生源骤然减少、教学质量下降……这一系列问题一度让干部们头疼,但是他们依旧坚持跑项目、打报告、拉资金,坚定的认为村里孩子的教育不能落下,村小的希望不能就此堙灭。 今年初,巴中市获批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建设维修项目专项资金500万元,东山坪村小教学点争取到了50万元用于校舍维修。 听说要维修学校,村里成功创业的几个乡邻纷纷解囊相助。全村上下,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5月29日,新校园开始动工。9月1日,一所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新学校落成。 “接下来,着重修好学校外的村道路,给新硬化的篮球场安装上篮板。”市贫困学生救助中心主任王志国说,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还将继续争取资金,保证东山坪村小能持续正常使用,满足当地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 老师和孩子们回来了 村小焕发活力 “学校修好,就差学生和老师了。”村支书米家洪说,之前很多孩子都到中心校或其他学校读书去了。为让转校的孩子们都回来,米家洪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通知家长们新学校将开学。 “李传林得不得回来?”很多村民都问村干部这个问题。今年55岁的李传林在东山坪村任教20多年,有些家庭的两辈人都是他的学生,他深受当地村民信任。2010年,李传林被调到文峰乡中心校任教。 带着乡亲们的嘱托,米家洪找到了李传林。一听说东山坪村小面临的困难,李传林说:“走,我跟你回去。”李传林的妻子蒲正秀原本在乡上开了一家便民店,听说新学校食堂没人做饭,李传林就让妻子关了小卖部到学校专门给孩子们做饭。 如今,学校有教师4人,除了李传林外,另外三人都是年轻人。9月1日,新学期开学,学校办起了幼儿园,入园学生17人,1年级至5年级接纳学生49人。“预计再过1年,学校招100个学生没问题。”李传林说。 爱心源源不断 干部乡邻助力乡村教育 米家洪介绍,目前东山坪村小教师的食宿全免,均由村里承担。村里成立了教育基金,每年会奖励优秀教师。接下来,将解决校园网络问题,让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达到村小和中心小学无差别。 “重生”的村小开学后,村民们开始自发送米面、送蔬菜,日复一日,不图回报。他们告诉记者,这不过是一件无需多言、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喜欢听学校的铃声,这样就不用看时间;喜欢听学生的读书声,这样干活更有劲。
记者手记: 从村干部到乡邻远亲,是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让一所村小从覆灭走向重生,对此,记者深受鼓舞。教育是国家大事,农村教育的发展是一步难棋,在村小逐渐消失的大环境下,东山坪逆流而上的这份勇气值得赞扬和学习。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激励青年的话语,教育是发展的中流砥柱,农村教育更是当下应该关注和支持的,东山坪的“逆袭”是必然不是偶然,它是承载着上千人的希望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村小不应该“消亡”,应该以它最合理的方式存在于每一个大山深处,让红旗随风飘扬,歌声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