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扎实推进教育扶贫 抓源治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3/13 14:14:46 人气:23 |
中共巴中市委办公室 编者按: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内刊《工作情况交流》2017年第2期刊发市委《巴中市扎实推进教育扶贫抓源治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文,作为经验交流,在全省推广。本报今日转载,敬请关注。 巴中市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大、程度深。截至2015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5.75万人,因学致贫问题突出。巴中市坚持扶贫先扶智,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锁定“义务教育全覆盖、城乡统筹重均衡、职业教育促就业”目标,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提升工程”,采取“一县一策”务实推进,切实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提升就业率,努力确保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2016年,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65.2万人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全覆盖;实施教育项目246个,改造提升乡镇标准化学校144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 一、健全助学保学体系,做到贫困学生入学“一个都不能少” (一)多元筹措助学资金。严格落实学前教育“三儿”资助、普高国家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15项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每个县(区)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统筹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相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合作,2016年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7500万元,帮助9500名贫困大学生圆了“大学梦”。广泛开展金秋圆梦、工行助学等活动,2016年通过社会各界筹资2290余万元,8200余人次受益,“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筹资体系基本形成。 (二)全面构建保学体系。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压实分管县级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保学责任,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条件认定及入学操作流程,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全面保障随迁子女入学,2016年1500余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全部妥善解决。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全市3万余名教师结对帮扶4万余名留守学生,建成“留守学生之家”近600个,常态化开展家访活动,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出台残疾学生优惠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残疾学生“营养餐”按不低于健康学生标准的2倍执行,免除高中教育残疾学生学费,对在校残疾学生按每人每月100元给予生活补助。 (三)精准帮扶落实到人。全面排查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信息,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杜绝“轮流受助”,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基础上,根据受助学生贫困程度分类确定资助标准,重点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平均资助”。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跟踪管理,对已毕业的学生及时销号,对新入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及时纳入,对就学期间家庭已脱贫的学生继续提供帮扶,切实巩固教育助学成果。 二、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做到贫困村校改造“一所都不落下” (一)村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同部署、同落实,着眼“巴山新居建到哪里、标准化学校就布局到哪里”,编制落实《中心村、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和“巴山新居”学校建设《服务手册》,2016年新建“巴山新居”学校26所。制定落实贫困村校建设“十个一”标准,即一套安全标准校舍、一间小伙房、一间卫生厕所、一套饮水设备、一个标准旗台、一生一套标准课桌凳、一套“数字教育资源”设备、至少一张乒乓球台、至少一副篮球架板、至少一名公办教师,2016年共巩固提升125所村校办学条件,恢复村小(教学点)12所。加快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按照“全面改薄”的20条底线要求,推进乡镇中心校标准化建设,确保乡乡都有标准中心校。 (二)乡村教师队伍扩面提能。大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采取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补充音体美教师可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直接考核招聘等特殊措施,充实5100余名新进教师到农村任教。每年安排200万元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其中60%以上用于乡村教师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设立教师扶助奖励基金,从2016年起由市财政首期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农村教师购买住房、奖励优秀教师和资助困难教师,落实400-700元的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打卡直发政策,加快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大批扎根乡村、坚守奉献的先进典型相继涌现,通江县“夫妻小学”教师廖占富、张兴琼入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楷模”。 (三)教育支援帮扶成效初显。出台《关于实施团队协作帮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联体考核”为抓手,推动全市120所城乡学校结对发展。开展“名师送教进乡村”活动,180支由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支教队”定期深入贫困村小、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巡回送教,实现“千堂优质课进万班”,40余万乡村师生受益。加快远程教育应用,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宽带接入率和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率均达100%,1万余名农村学生与成都四、七、九中等名校同步接受优质教育。实施“倾斜性”招生扶贫政策,每年将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2%,专项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最高可降低录取线60分录取,2016年约2000名贫困学生享受此项政策。 三、突出抓好职业教育,做到每户贫困家庭“一人稳定就业” (一)夯实职教基础能力。引资7.6亿元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在南江、通江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在产业园区、景区等开办实训基地80个,“市办学院、县区建中心、乡镇办培训班、村建实训基地”四级职教体系初步形成。发挥乡情优势,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巴中籍院士成会明、韩杰才等为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争取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坚持“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训职教学校校长、教师1500余人,选派100余名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32%。 (二)提升职教培训实效。开辟固定课堂、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空中课堂“四大课堂”,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等项目培训,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重点加强对乡村医生畜牧兽医等当地急需的实用人才培训,为农村医院免费定向培养专业医疗卫生人才300名,南江县基层畜牧工作人员90%以上为中职学校毕业生,光雾山风景区解说员近90%来自职业院校。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农时分段开展特色种养、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等田间操作培训,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有效益。用好“互联网+农业科技”,建设“农技宝”“e农通”等服务平台,利用“网上夜校”“夜校微信群”开展技术培训、推送致富信息,培养新型农民。 (三)全力促进就业创业。大力宣传招生政策,引导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提供订单定向班和现代学徒试点班优先安排、顶岗实习优先安排、工作优先推荐“三优先”服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创维集团、长安集团、联想集团等150余家知名企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订单式输出贫困家庭中职毕业生873人。发挥劳务基地、农民工服务站和劳务中介机构作用,2016年共实现劳务输出122万余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4个,设立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免费开展政策咨询、行政代办、创投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南江小河职中近600名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其中30余人资产已超10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