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省“百镇建设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 |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9/3 9:47:43 人气:1 |
杨洪波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冯键致辞 黄小平主持 何平出席 8月31日,全省“百镇建设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省政府副省长杨洪波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市委书记冯键致辞,省政府副秘书长黄小平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出席并作交流发言。 杨洪波对我市小城镇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市始终坚持用科学规划引领正确的建设方向,强化小城镇公共配套建设,各项功能配套完善,坚持镇村结合、镇产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巴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杨洪波在讲话中说,近三年是我省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三年,也是整体提质增效的三年。通过各方努力,以21个重点镇为龙头的300个试点示范镇竞相发展,初步培育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蓬勃势头,走出了一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西部小城镇建设发展之路。总的来说,我省小城镇建设突出了“四个注重”:注重城镇规划设计的优化;注重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注重产业与镇村的融合发展;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百镇建设行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需要我们继续下大力气推进建设发展。 杨洪波指出,要深化对小城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是因势利导的决策部署,能有效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是因地制宜的必然选择,能够为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有利条件;深入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是一项因时而动的重大举措,可以辐射带动其他小城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省释放西部这个“最大回旋余地”的潜力探索新路。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深刻领会推进小城镇建设、深化“百镇建设行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总结先进经验,深入把握发展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杨洪波要求,要大力提升小城镇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要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开放理念增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以协调共享理念促进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魅力特色镇,以试点镇为基础深化“百镇建设行动”,大力实施“两个一批”(巩固提升一批示范镇,培育创建一批特色镇)行动计划,辐射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夯实新型城镇化的底部基础。要在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美好家园上着力。要注重打造绿色风貌,善于“显山露水”,保护好森林、湿地、湖泊等生态细胞,留下良田好土,形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山水格局;要持续加强环境治理,将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作为长远之计、良心工程,确保建成区供水管网、污水管网、垃圾收运系统全覆盖;要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深入推进小城镇背街小巷、集贸市场、河道沿线以及乡镇和村庄环境治理,营造良好人居环境;要着力构建生态廊道,重视试点镇绿化工作和景观建设,将绿色小镇与美丽乡村串联起来,做到处处有景、时时见绿。要在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承载能力上着力。要结合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接即将建成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站点,尽快建设与试点镇的联络线,疏通与“主动脉”连接的“毛细血管”;要优先支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向试点镇延伸,保障特定群众住有所居;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统筹推进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在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产城相融上着力。各地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宜居、创新创业等多种产业模式。要在延续文化脉络、彰显文化内涵上着力。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下力气留住历史记忆、保护文化元素、彰显民族风格,让自然与人文融合共生;要注重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旅游农产品、纪念品等产业园区,开发一批特色服饰、特色手工艺品等特色商品,使特色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要在推进城乡统筹、带动美丽新村上着力。各地要以试点镇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建立“镇+村”联动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新型镇村体系。 杨洪波强调,要进一步释放小城镇的发展活力。要围绕聚集人气做文章。各地要按照自愿申请的原则,加大政策宣讲力度,真正做到不设门槛、不设限制,让进镇农民有安定感、归属感。要围绕土地供给做文章。统筹用地,加强政府土地储备,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废弃工矿用地等闲置土地的收储力度,增强对土地供应“统”的能力。要围绕筹措资金做文章。各地要用好市场的手段、采取多元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各市(州)、县(区)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各种资金的整合力度。各地要更多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竞争性分配等方式下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在小城镇落地生根,指导试点镇做好项目策划包装,谋划储备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融资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试点镇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建设领域。要围绕简政放权做文章。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原则,依法依规向试点镇下放相应的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应放、尽放、真放。试点镇要充分做好“接”的准备,对暂时无法承接的管理权限,要积极创造条件,成熟一批,赋予一批。承接权限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城镇规模、管理需求相匹配,确保下放权限接得住。要围绕组织保障做文章。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市、区)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前抓,建立专门协调推进机制,配强工作力量;要切实抓好组织协调、综合调度和监督考核等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通过营造舆论声势,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协同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动试点镇建设。 冯键在致辞中说,巴中是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造成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建筑品质不高。但是巴中生态环境优良,四季青山绿水、常年蓝天白云,森林覆盖率达到57.6%,是一块待开发的绿色宝地。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人为本、以绿为魂,突出因地制宜、突出宜居宜业,充分发挥重点镇的引擎作用,加快构建“镇村一体、产镇相融”的发展格局,努力探索贫困地区城镇化后发追赶、绿色发展新路子。 冯键说,在定位上,我们坚持后发高点起步,强化功能品质。抢抓全省“百镇建设行动”机遇,把小城镇纳入城镇体系总体布局,加快推进9个全国重点镇、12个省级试点镇和24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实行全域全景全产业规划,突出镇村特色,避免“千镇一面”。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在12个省级试点镇推广恩阳区柳林镇试点经验,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7+1”工程,补齐功能短板、彰显品质特色,在新城建设中,努力做到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返乡的巴中人留下美好记忆。近三年来,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近2个百分点、2015年末达到37.5%,12个省级试点镇新增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在建设上,我们坚持产镇相融,强化镇村一体。坚持产业先行,大力推进城镇新区、产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社区“三区同建”,每个重点镇辐射带动周边一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基本形成“建设一镇、辐射一片”的燎原之势。立足资源禀赋,注重对接市场预期和民生意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发挥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枢纽作用,建成一批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形成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环线,以平昌县驷马水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声名远播。在管理上,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扩权强镇。市上统一将县级发改、经信、商务、住建、国土、规划、执法等部门60多项审批(管理)权下放或委托给试点镇直接行使,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镇级财政管理新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镇为主”的镇级人事管理模式;优化重点镇要素配置权,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探索建立新型镇级投融资平台,吸纳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城镇建设,破解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重点镇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冯键说,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省住建厅大力支持下,以绿色发展、五彩巴中为指引,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独特生态优势,打造“镇在山中建,水在镇边流,楼在绿中立,人在画中游”的天然山水画卷,努力让城镇有品有味、有根有魂,各具特色、卓尔不群,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省住建厅通报了全省“百镇建设行动”工作推进情况和下一步任务。 成都市、巴中市、泸州市纳溪区、南充市阆中市、省委编办、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会前,与会人员到了恩阳区柳林镇现场参观。 省直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各市(州)分管领导出席。 |